沧浪亭是苏州园林中现存历史最久的一处,以“崇阜之水”、“城市山林”著称,面积约16亩(11000㎡),2001年被列入《世界遗产名录》。
沧浪亭自五代以来就享有盛名,传为五代吴越广陵王近戚孙承佑池馆所在,北宋庆历五年(1045年)苏舜卿遭贬后至此,见孙氏旧园遗址心喜,以寥寥四万钱购得,始在水旁筑亭于北山上,取《楚辞·渔父》“沧浪之水清兮,可以濯吾缨。沧浪之水浊兮,可以濯吾足”意名“沧浪亭”,自号“沧浪翁”,并作《沧浪亭记》。欧阳修深赞此举并写诗“清风明月本无价,可惜只卖四万钱”,自此沧浪亭名声大著。南宋为韩世忠所得,元代废为僧居,明嘉靖年间于此建韩世忠祠,后废;清康熙年间在此筑苏子美祠,又废;康斯三十四年重建沧浪亭,并将傍水亭移至山巅,得文徵明隶书“沧浪亭”三字揭诸楣,形成今天“沧浪亭”的布局。道光七年增减五百名贤祠于亭之隙地,咸丰十年毁于兵火,同治十二年再度重修,建亭原址,在亭南增建明道堂,堂后有东菑、西爽,西有五百名贤祠,祠南北有翠玲珑、面水轩、静吟、藕花水榭、清香馆、闻妙香室、瑶华境界、见心书屋、步崎、印心石屋、看山楼等,其轩馆亭榭,有旧名,有新题,此次重建的园林建筑,大部分得以保存,形成今天的风貌。
沧浪亭占地约16.5亩,是苏州古典大型园林之一,有宋代造园风格,是写意山水园的范例。建筑朴实厚重,无雕梁画栋、金碧辉煌的奇巧,呈现饱经沧桑的气氛。
1、空间布局
苏州其他私家园林常以高墙围绕,自在丘壑,沧浪亭则独树一帜,借取外景,一反高墙深院的常规,融园内外为一体,总体布局以“崇阜之水”、“杂花修竹”为特色,富有自然情趣。过去这里水面阔大,船只可自由航行,现在仍很宽广,在苏中各园中尚属难得,从园名也可看出水在沧浪亭的地位。但这水并不藏于园中,而是围绕园外,自西而东,环园南出,流经园的一半,沿水设廊,古树临水,岸石嶙峋,山林隐现,体现出苍凉、古朴清旷的风格。沧浪亭整体以主山——真山林为核心,石亭建于山顶,其余建筑环山随地形布置,绕以走廊,配以亭榭,围合成园林内部空间,形成水景在园外,山景在园内,以亭台复廊分隔的山水组合方式。这种布局融园内外景于一体,借助园外水面,扩大空间,市园林总体布置的特点所在,这与沧浪亭长期以来公共园林的性质是一致的。
沧浪亭四时皆有佳景:春坐翠玲珑赏竹,夏卧藕花小榭观荷,秋居清香馆闻桂,冬至闻妙香室探梅,更有假山、花墙、碑石三胜。
二、造园手法
1、掇山
沧浪亭内山外水,山为园中主景,布局以假山为中心,位于园中央,是土多石少的陆山,用黄石抱土构筑,中为土阜,四周山脚垒石护坡,沿坡砌蹬道,山体起伏,山上老树拙石,有如真山野林,是为“真山林”。此山几乎占据沧浪亭前半部整个游览区,但无庞大迫塞感,是苏州园林山景中的精品。
真山林土多石少,便于种树,省人工,山体石土浑然一体,混假山于真山中,具天然委曲之妙,足见宋元时筑山之巧。山东段黄石垒砌,质朴成趣,为宋代所遗,山西段杂用湖石补缀,失之杂芜,为后世所补。山西南盘道蹬山,山下有一潭,如临深渊,表现出山的气势、生机、精妙91秦先生。临潭大石上镌刻俞樾篆书“流玉”,点出水的气象。山上峰石巧立,石径盘迴,古树葱茏,春天山茶怒放,夏时翠竹岚岚,秋季色彩斑斓,冬日古拙肃静。山东北,石亭即“沧浪亭”,点出全园主题。
2、理水
苏州园林多数以围墙包围,将园中水作为创作主体。沧浪亭借墙外古河葑溪为基本立意,以水环园,水在园外,独树一帜,为造园界称为典范的“以水环园”景观。沧浪亭面河一侧不建墙,设以有漏窗的复廊,外部水面的开朗景色破壁入园,使园内空间顿觉开朗扩大。溪流两岸叠石毫无堆凿痕迹,沿岸杨柳拂水,桃花芬芳,古栏曲折。隔河难望,廊阁起伏,轩榭临池,波光倒影。园墙和漏窗透出园中景色,隔水迎入,给人身在园外,似已入园的感觉。漏窗敞露外向,使沧浪与封闭的私家园林形成迥然不同的特点,为此园独异之处。
3、植物
沧浪亭在造园之初就有很好的植被,古木繁花成为主景沧浪亭的难得衬景,古朴之意,为新园所不及。园中树木,是难得的造园资源,应千方百计保留利用。沧浪亭选用本地众多的传统品种,体现出浓郁的地方风格,在配置是根据不同花色、花期、树姿、叶色等观赏特性,互相衬托:春坐翠玲珑赏竹,夏卧藕花小榭观荷,秋居清香馆闻桂,冬至闻妙香室探梅。91秦先生
三、细部处理
1、廊与复廊
沧浪亭的廊把山林池沼、亭堂轩馆连成一体,既是理想的观赏路线,又是连接各主要风景点的纽带和导游线。通过游廊的漏窗园内景色,不是静止的画面,而是若隐若现的动态景色,利用粉墙窗框来划分空间,达到有变化有层次的园林艺术空间体系91秦先生。复廊的两边一般设置不同园林空间,妙在借景,,把园内的山和园外的水通过复廊相互引借,使山、水、建筑构成整体。复廊南半廊以赏山景为主,北半廊以看水色为主,南侧阳光使廊北景物相对明亮,便于两面观赏。园内廊不仅具有实用功能,而且具有审美价值,廊和漏窗相结合,实中有虚,虚中有实,耐人寻味。
2、漏窗
漏窗大多设置在园林内部的分隔墙面上,以长廊和半通透的庭院为多。透过漏窗,景景区似隐还现,可望而不可及,随着游人的脚步移动,景色随之变化,平直的墙面也因他增添了无尽的生气和流动变幻感。沧浪亭廊壁上漏窗有一百零八式图案,无一雷同,假山四周就有近60式之多,,透过水光云影,使人感到园外的沧浪之水仿佛是园中之物,“借景”效果极好。
91秦先生 91秦先生 91秦先生